杂技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新时代背景下,杂技艺术如何立足传统、面向世界,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强不息,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杂技工作者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才能闪耀新时代的光彩。本文将从民族元素的融合、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杂技艺术的全球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山水国势》为例,以期为杂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杂技艺术的创新。
图为杂技剧《山水国潮》剧照
一、杂技剧《山水国潮》概述
一、创作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音乐舞蹈诗画杂技剧《山水国风》的诞生,是杂技艺术创作从探索升级到顺应市场需求和文化导向主动定位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国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山水国势》中的所有杂技元素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杂技创作者开始明确杂技艺术的发展路径,积极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国潮”审美作品。经过60多年的发展,德州杂技在齐鲁杂技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山水国势》是德州杂技团十年的匠心之作。 《山水国势》导演团队巧妙地将杂技技巧与中国传统审美融为一体。经过导演李西宁的精心创作安排和演员们的努力,最终呈现出“杂技”与“民族”的完美结合。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底蕴,唤起观众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记忆,引发对民族美的感知和共鸣。
二、剧目特点:和谐共生、高度统一的“审美情境”
在杂技艺术创作中,《山水国势》巧妙地运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发展了杂技剧的“情境美学”。 “情境美学”是现代戏剧整体、立体的舞台效果,体现杂技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剧目不仅传达了传统杂技节目的“杂技性”,还利用现代综合舞台技术,使杂技舞台呈现“综合审美”特征。在具体表演上,《山水国势》运用写实手法,如《磨上欢乐歌》中的草帽,表现人们在田野里自由嬉戏,体现了杂技作为民间载体的价值。为人们的日常娱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文化。 ;同时,他用写意的手法营造出如江南烟雨中撑伞采荷的少女、戏草的情侣等诗意意境,令人心旷神怡。都是日常生活情境的艺术升华。写实与写意的交融,在《山水国风》中营造出和谐、高度统一的“审美情境”,彰显了杂技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2、融入民族元素,体现中国精神
1.学习民族文化遗产
《山水国风》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杂技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首先,德州杂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山水国势》传承了德州杂技柔美灵动的风格。高椅、飞叉等节目展现了德州杂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次,《山水国势》多地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元素,将杂技与山水画的意境有机融合,塑造了“山水秀丽”的形象。比如,在舞台设计上,借鉴了山水画的“三远”构图方法,营造出层次丰富、意境深刻的视觉效果;在杂技动作的编排中,演员们模仿了石上点苔、搓花等山水画的笔墨。手法将杂技动作与线条相结合,表现山石树木的肌理;在山水意象塑造上,《江南烟雨》场景以泼墨山水为基础,渲染江南水乡的朦胧感; 《高粱红了》场景借鉴金色山水的色彩,勾勒出森林秋日的美景; 《黄》《地》景以青山绿水为参照,表现黄土高原的辽阔和壮丽。最后,剧目将诗、词、诗融为一体,如引用“古今千年梦一戏”等词句,创作“大地江河涌入国潮,岁月不老,我的最高功力是“青春在燃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 “山水国风”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杂技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2、传承民族杂技精髓
《山水国势》在杂技动作设计上继承了德州杂技柔美敏捷的特点。例如,在高椅表演中,演员们表演了单手倒立、小顶圈360°旋转等高难度且富有创意的技巧,给节目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竹表演中,灵活的空竹在演员手中上下飞舞,环环相扣。快速优美的空竹动作组合,加上演员身体的舞蹈和旋转,充满节奏感,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笑傲江湖·飞叉》融入武侠元素,设计了飞檐走壁、大鹏展翅等充满想象力的动作。 《荷塘月色——伞伞》利用伞的开合、旋转等动作,营造出荷塘月色的意境。 《高粱红了——丝挂》用丝缎的舒展、飘逸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可见,《山水国潮》在继承德州杂技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杂技动作更具艺术感染力。
在杂技编排理念上,《山水国风》凸显“中国风”,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舞蹈编排立足当地,深入挖掘德克萨斯州的风土人情,巧妙地将其融入到杂技表演中。例如,《清真寺欢乐歌-草帽》生动地展现了德州人民勤劳、善良、朴素、热爱生活的性格。同时,《山水国风》善于利用舞台道具和背景音乐来提升意境。比如《古今梦——空竹》利用灯光变化、乐器伴奏等营造出梦幻、时空交织的意境,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山水国势》还注重讲故事,为杂技节目赋予情节和内涵,使其更具表现力。 《山水国势》秉承“以民族为先、面向世界”的杂技编舞理念,通过传承与创新,实现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融合。
3、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
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创新,可以使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表达自我、交流思想,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此外,艺术创新还可以打破现有审美观念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引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的更新。 《山水国潮》通过不断创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激发观众的感官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丰富观众的审美体验。
在《山水国势》的舞台呈现中,声光成像技术的运用可谓独具匠心。首先,在音乐选择上,选用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融入现代电子音乐中,营造出古今交融的音乐意境。例如《百鸟拜凤·柔术》中,音乐由缓慢悠扬逐渐转为高亢,并结合演员轻柔的动作,展现了百鸟拜凤的盛大场面。到凤凰城。其次,在灯光设计中,设计师利用色彩心理学,通过色彩的变化来渲染情感。例如《荷塘月色·伞》,利用浅绿色的灯光,配合升起的水雾,营造出荷塘月色的梦幻意境。三是在影像运用上,《山水国势》引入了大量优质影像素材,通过影像与杂技动作的巧妙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声光成像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杂技艺术的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
《山水国风》的舞美设计处处展现出浓浓的中国风。舞台背景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灵感,采用LED大屏营造步步变幻的效果。 《鲤鱼跃龙门·地理圈》中,大屏幕上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壮丽山河。演员们的技巧和动作相得益彰,展现了中国人民无所畏惧的精神。在道具的设计中,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服装设计方面,借鉴中国唐宋时期的服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表演服装。例如,在《古今梦·空竹》中,演员们穿着改良版的古代服饰,配备色彩鲜艳的服装、枕头等道具,将杂技与传统戏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图为杂技剧《山水国潮》剧照
4、走向世界
1、为世界贡献杂技
中国杂技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观众,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比如,在国际杂技比赛中,德州杂技团多次获奖,德州许多原创杂技节目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广泛好评。他们展现了杂技艺术的非凡技艺和创新精神,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2、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国杂技艺术以其跨语言的表现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观看中国杂技,许多外国友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杂技艺术所展现的刚与柔、刚与美的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具有独特的意义。比如,德州杂技团多次赴欧美巡演,通过精彩演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3、民族文化的世界认同
中国杂技艺术的全球影响力,增强了世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杂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杂技所展现的进取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通过杂技艺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比如,我所在的德州市杂技团国际巡演期间,很多外国观众通过观看《山水国风》等杂技作品,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并产生了真挚的喜爱。为了它。
5、杂技剧《山水国风》如何更好地立足传统、面向世界?
笔者认为,在创作提升方面,《山水国势》可以进一步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乐诗元素,丰富杂技艺术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体路径如下:一是在配乐选词时,可以引用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经典诗句,营造气势磅礴的磅礴意境。例如,可以用“我将在山顶,看尽一切大山和小山”等诗句来渲染杂技演员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精神面貌。其次,杂技编排中可以融入舞蹈元素,将诗歌意境转化为具体的肢体动作。比如《踏花归马蹄香》的编排,展现了杂技演员曼妙的身姿和深沉的情感。第三,可以将音乐和歌词融为一体,用优美动听的歌词来烘托情节,提升意境。比如“波光粼粼随浪千里,春江无月”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往。
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上,《山水国风》可以进一步探索图像与杂技的融合,比如引入全息投影技术,打造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利用AR和VR技术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通过影视特效合成让演员与CG图像进行互动,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视觉效果。
在数字交互设计的运用方面,《山水国势》可以拓展数字交互的维度,比如利用5G、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远程交互,让世界各地的观众可以参加该计划;开发VR视角移动节目,为观众提供360°全景表演体验;体感互动游戏旨在让观众成为“杂技”,体验杂技艺术的独特魅力。
“山水国风”融合民族元素,创新艺术形式,用现代艺术手法诠释杂技精髓,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打造杂技艺术做出贡献。杂技艺术发展的新路径。获得了力量。
(作者付凯飞为德州杂技团团长)
参考:
[1] 董迎春、王晨宇:《用传统杂技艺术书写文化自信——评、舞、诗、画杂技剧《山水国风》》,《杂技与魔术》,2023年第2期,第36页-37。
[2]马乐:《国潮“破圈”德州杂技绽放时代青春》,《德州日报》,2023年5月22日,第1页。
[3]中国杂技协会:《中国杂技协会党委书记、副主席唐彦海一行赴济宁、德州调研》,《杂技与魔术》,2021年第5期,第15页。
[4]卢双、尹红梅:《德州杂技连续三年荣获泰山文学奖》,《德州日报》2010年8月24日第2版。
[5]王志强、王志勉:《德州元素激发进步向上的动力》,《德州日报》2024年1月23日第2版。
中国杂项协会官方微信
征稿
为促进我国杂技产业的发展,加强杂技文化的传播,现公开征集与杂技、魔术、喜剧、马戏相关的行业文章、活动报道、优秀节目介绍。
内容格式:图文报告、链接转载或视频文件。
提交邮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ndonglaser.com/html/tiyuwenda/9340.html